超2000亿元!多家银行推出专项信贷支持复工复产,聚焦特殊企业群体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海的超亿出专持复产聚“烟火气”终于回来了!5月29日,元多业群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家银焦特共计推出包括50项政策举措,行推项信有力有序地推动经济加快恢复重振。贷支5月30日,工复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殊企自2022年6月1日零时起,超亿出专持复产聚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元多业群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家银焦特
在业内看来,行推项信市场主体是贷支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稳住经济大盘关键是工复稳住市场主体,并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殊企事实上,超亿出专持复产聚作为金融业“排头兵”的银行业,在本轮疫情中时时时刻贡献着自身力量。近期,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多家银行推出累计超过2000亿元的专项信贷。
多家银行推出专项信贷
为助力企业尽早恢复正常的经营生产,多家在沪商业银行近期设立专项信贷。据记者粗略统计,累计专项信贷规模超2000亿元。
具体来看,上海市工商联与上海市分行日前联合发布“助实体经济、稳外贸发展”助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复市金融支持举措,累计为民营企业提供了500亿元专项信贷支持。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寿子琪表示,上述金融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民营企业疫情后的全面复苏、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的民营企业在自身受到严重影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动作为,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尤其是结对社区服务保供工作中,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可歌可泣,展现了民营企业的家国情怀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大爱。”寿子琪表示。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顺辉也表示,银行与企业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助企就是助己。“分行将用好用足总行倾斜政策,为民营经济提供足额价优的信贷资源,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并把《助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复市金融支持举措》落到实处,以更强有力的责任担当为企业复工复产贡献金融力量。”
而更是创造了近期支持复工复产专项信贷额度的最高纪录。据悉,上海银行日前发布《关于支持上海地区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推出设立10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设立工作专班、加强金融关怀、加大减费让利等30条举措。
1000亿元专项额度包括:100亿元普惠企业防疫抗疫专项信贷额度,100亿元大中企业防疫抗疫专项信贷额度,400亿元复工复产专项信贷额度,400亿元复工复产专项债券投融资额度。
聚焦特殊企业群体
据记者观察,从多家银行推出的专项信贷所投放的企业类型来看,不仅涵盖当前急需纾困的普惠、外贸等领域民营企业,更是重点关照了具有科技属性类型的科创企业群体。
5月25日,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在云端举办的“同心抗疫 助企纾困”银团助力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复工复产专场活动上,包括上海分行在内的5家银行机构共同发布650亿元贷款总授信额度,助力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复工复产。
兴业银行表示,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正在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前,本市疫情防控已进入向常态化防控转换阶段,6月1日后加快全面复工复产,不少优质人工智能企业都产生新增金融服务需求。”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方面表示,将积极深化支持和对接力度,配合各区政府、行业协会、科技园区对企业做好进准服务,注入金融“活水”。
此外,近日发布《助力科技企业复工复产一揽子服务方案》,提供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全力支持符合国家和上海产业导向的科技企业复工复产。
对于银行业提供专项信贷服务,金融市场部宏观组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与普通信贷相比,专项信贷能更加聚焦特殊的企业群体,同时该专项信贷通过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民营企业疫后全面加快恢复。”
“对于企业而言,更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提升金融政策纾困效率。”不过,周茂华指出,尽管专项信贷属于针对特殊时期、特定区域、特殊困难出台的非常规政策举措,但也会给予未来支持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发展积累有益实践。同时,通过“政会银企”等多部门协同配合方式,也能够创新企业服务模式,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业复工复产,周茂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应对散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国内先后密集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后续需要尽快落地,让企业与受困群体切实获得政策红利。
二是针对各区域、各行业受疫情冲击存在差异,千企千面,而行业、企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又彼此关联,加强与核心企业联系,出台有针对性纾困支持政策举措。
三是保障货运物流顺畅,能源及原材料商品保供稳价,地方政府等部门需要在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发挥更好的统筹协调作用等。
(责任编辑:休闲)
- 4万亿财政直达资金加速落地、支出,监管更严|数读中国
- 蔡奇作党代会报告:北京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
- 德总理:德国未来每年军费将达700至800亿欧元
- 曝华为Mate50系列将于9月12日发布 搭载麒麟9000s
- 11月21日重点数据和大事件前瞻
- 6月27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
- 经济日报:法治创新不可置身“网”外
- B站调整UP主创作激励计划,许多博主表示收入“腰斩”
- 重磅回应!沪深交易所: 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 专访圣若瑟大学校长麦侍文:澳门高校应积极融入深合区建设,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 G7官宣“全球大基建”战略 拟未来五年筹资6000亿美元
- 【宣医科普】O型血真的是“万能血”吗?
- 专家:数据和算力是数字新基建的关键与核心 未来将充分融合与共生
- 国寿寿险2022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启幕